智慧上进·2023届高考对应题型专项练习卷 全国卷乙 历史(三)3答案

智慧上进·2023届高考对应题型专项练习卷 全国卷乙 历史(三)3答案 ,目前我们已经整理了智慧上进·2023届高考对应题型专项练习卷 全国卷乙 历史(三)3答案 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智慧上进请关注本网站。
15.C(“诗人想借酒消愁”错误,诗人是借酒来慰藉一路的艰辛劳顿,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16.①王诗通过描绘宁静幽美的春山夜景,折射出盛唐时期安宁和平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之情。②韦诗通过清晨的雨露、鸣叫的山鸟描绘了暮春之景,表明了诗人即便人生不得意,仍可从自然山水中获得一丝安慰的人生态度。(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A(依据原文“带有佛教色彩的思维方式也许是一些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因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而产生强烈恐慌心理的另一个原因”,可以发现,A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省略了原文中的“也许”,将或然性判断变成了肯定性判断;二是省略了“中国人”前的限制性定语“一些”,扩大了陈述对象的所涉范围。)》2.C(A项以偏概全。“中国人不认为自己的生存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威胁”是因为“中国人受到自身哲学传统中非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强大影响”,而不仅是“天人合一”思想,另外,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引导和抑制两种立场。B项“基于伦理秩序的考量”于文无据:“成为人类亲密的伙伴或朋友”理解有误,原文为“他们已经开始把人工智能视为人类的伙伴或朋友了”,“亲密”加深了情感程度。D项“前者以人类学习和适应机器为主要特征,后者以机器来学习和适应人类为主要特征”论述颠倒,应是前者以“机器来学习和适应人类,人和机器一起学习和创新”为特征,后者以“人类学习和适应机器”为特征。)3.D(A项“人工智能成功的唯一真正先决条件是海量数据”的论断与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不一致,第二段只提到“海量数据为机器学习提供了丰富·原料’,这大大加速了技术的迭代与创新”,没有提到唯一先决条件。B项“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的说法绝对,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人与机器的关系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C项说明的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共生性伙伴关系,与材料二第四段内容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第四段的核心观点是要用前瞻思维认识人工智能。D项可作为材料二末段的论据,是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实例。)4.①从战略高度认识人工智能。②以世界眼光认识人工智能。③用前瞻思维认识人工智能。④从伦理角度认识人工智能。(每点1分)5.①两则材料都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发展中的前沿技术,其发展应受到一定的引导和限制。②两则材料都认为人工智能应与人类伦理秩序相融合,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③两则材料都认为应从伦理道德方面对人工智能进行反思,让技术造福人类,为全球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